现在孩子的梦想为什么大都是当网红?(抖音不实名认证可以开小店吗)未成年人的网红梦,
哪个70、80后的男孩没有过当科学家或警察、军人的梦想?哪个女孩没有过当老师、医生的梦想?那就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信息基本靠官媒,官媒的宣传当然是这些,我们在这样的信息浸润下,自然梦想也是成为这样的人。
当然,除了当科学家的梦想,我也希望自己有个机器猫……
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孩子接触网络也多了,甚至很多家长并不管孩子刷抖音、刷快手……,孩子看网红做着一些看上去自己也能做到的事,然后收获那么多关注和赞,自己当然也跃跃欲试。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网红要想成功,靠的不仅仅是卖萌+颜值,他们看不到的是策划、背台词、是服道化、专业的摄影师。当然,也有简单的,不知道自己怎么红的,那么也许有一天也不知道自己怎么黑的。
总之,孩子们只看到了网红光鲜的一面,没看到背后的付出。
但是,转折来了。
这些还不是更深层地“想当网红”的原因,我想试着从心理角度去分析一下:
8、90年代,整个社会的关系都更垂直,按现在的标准来说叫PUA普遍存在,家庭中的关系更是如此。
孩子在家中扮演的是服从者的角色,孩子更期望获得的是认同感,而把那些听起来特别“正”的职业作为梦想,更容易获得家中、学校中权威——家长和老师的认同,而在这种认同中,孩子容易收获价值感和归属感。
关于这个分析,你看看那时候当孩子骄傲地说出这样的梦想时,家长赞许的笑容,孩子被抚摸着头,溢满脸庞的笑容,大概就可以作为证明了。
当然,这不一定是孩子能够准确地知道自己的需求并知道如何做达成目的,而只是在所见、所经历的事件中模仿、学习到的,虽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不知其然,但仍旧不会妨碍他本能的觉得应该这么说,这么说会迎来和谐的反馈。
当然,那个时候孩子也不可能说想当网红,而主流梦想外的其他职业,孩子也起码要知道某个职业,这就又牵涉到信息发达程度,官媒的宣传方向。
小结一下:8、90年代的孩子的梦想之所以是科学家、警察、医生这样的,一方面是信息发达程度的原因,一方面是垂直关系下,我们渴望权威的认同的心理需求。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多梦想当网红,一方面是信息发达了,孩子也能知道网红这种新诞生的职业,孩子也看到了网红的光鲜。从心理层面解释如下:
现在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就整体环境而言,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对于孩子教育问题社会主流观念在改变,更民主、更自由、更平等的家庭氛围被提倡,孩子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多权利和权力,尤其在自己的事情上。
2、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相比以前也要高很多。
3、由于社会主流观念的影响加上陌生社会形态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使得家长陪同孩子的时间明显增多。
这也带来了几个问题,导致了孩子的需求发生转变。
1、孩子对家长的“权力中心”的认可度越来越低,家长的权威效应在下降,而且受教育理念的影响,家长也经常称赞孩子,使得现在的孩子不再那么热衷于寻求家长的认同——这个需求基本已在日常中被满足。
2、虽然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但是不得法的“家长”还是很多,带着“家长”观念去对孩子各种行为、语言、想法进行干预,导致孩子反抗情绪较大。
3、更多的陪同时间,压缩了孩子的独处和独立时间、空间,孩子会有窒息感。
4、不少家长虽然陪同孩子比较多,但是陪伴比较少,陪是陪了,但不是伴,对孩子也缺乏关注,孩子就在眼前,却看不到孩子(不止要关注孩子的结果,也要关注孩子的过程)。
所以孩子的需求会演变成希望自主、有空间、被关注(过程的关注,或者说被看见并接纳)。
很多时候,孩子的表达与诉求,父母很少会认真倾听,父母相对更关注结果,比如学习成绩、习惯、品格,然后提出要求,但很少会参与其中,引领孩子。
现在的孩子有很多话想说,想被倾听,想被看见——她本来的样子。
同时,孩子渴望表达,自由的表达,但他们也害怕批评,于是这种表达的欲望就被压抑了,当他们看到网红那么帅气的在表达自我,好像根本不用顾及权威,他们能不希望自己也成为那样子吗?
总结:
现在的孩子更渴望被真正看见,渴望自由的表达,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获得大人的认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