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王婧

@宇航员   

  幻想、白日梦可能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白日梦可能占据了人们清醒状态的一半。人们白日梦的内容可能是某一个虚构的故事,或者是幻想中的关系、工作、生活方式等等。人们可能会幻想自己经历一些虚构的事情,也可能幻想自己是一个观察者,看着幻想中的自己结婚、生子、衰老。在论坛上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人们谈论他们天马行空的睡前幻想,幻想自己是守护寺庙的和尚、武林某门派的门主、森林里某个冬眠的小动物等等。

  白日梦提供给人们一个安全的幻想世界,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但是白日梦似乎并不总是给人们带来快乐,有一些时候人们会因为自己的白日梦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例如内疚,懊悔。也会有人开始思考:如果我总是做白日梦,这会不会是一种“病”呢?总体上来说,白日梦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在一些情况下,白日梦确实会给正常生活带来危害。

  根据白日梦的特点我们可以将白日梦大致分为两种:积极且有建设性的白日梦和非适应性白日梦。

01 积极且有建设性的白日梦

  这一类白日梦通常是由创造性、有趣,并且包含对未来的计划性想法的白日梦。人们可以在白日梦中完成对未来某段时间的计划,或者因为某个突然冒起来的创造性想法产生新的工作灵感。也有研究发现白日梦在情绪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与社交相关的白日梦可以弥补人们社交情感上的缺失,唤起人们的积极情绪。健康的白日梦还能够像夜间做梦那样起到让人们的精神世界短暂休息的作用。

02 非适应性白日梦

  非适应性白日梦又被称为病理性的白日梦。这个概念最早由Somer在2002年提出。他当时的研究对象是几个接受精神科治疗的解离性障碍和人格障碍患者。这些患者在童年期间都有严重的创伤性经历。Somer发现在这些患者的童年时期他们会使用白日梦的方式来对抗自己讨厌的创伤性经历。但后来这种策略可能反而会伤害患者的日常功能。在2016年Somer与同事一起提出将病理性白日梦作为一种新的临床综合征。但截止至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非适应性白日梦并未作为一种单独的精神障碍被列入其中。

  研究者们将非适应性白日梦(Maladaptive Daydreaming, MD)定义为:反复并持续性地沉溺于有丰富细节的幻想中。做白日梦上瘾,并且对个体的社会关系和工作等日常功能造成损害与障碍。

  非适应性白日梦的确能够让人们通过幻想获得愉悦,也因此难以戒断,在无法做白日梦时人们会感觉不耐烦,虽然不停尝试去减少或停止白日梦但无法成功。人们对这类白日梦会产生强烈的冲动和渴望,甚至特意去促成或维持白日梦。人们可能会在白日梦上花费太多时间,并且影响人们完成现实的计划。同时人们还可能会对这类白日梦产生强烈的羞耻感,并且试图向他人隐瞒自己做白日梦的行为。

  非适应性白日梦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注意力涣散、难以集中于手头上需要完成的事情。被非适应性白日梦困扰的人们通常同时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焦虑障碍、心境障碍和强迫症相关障碍等精神障碍所困。沉溺于非适应性白日梦还会使人们不能充分地处理负面情绪,当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试图通过持续的幻想释放消极情绪,也因此更难集中注意力,进一步导致无助、无能的感觉。

03针对非适应性白日梦的临床干预建议

① 关注依恋及情绪调节策略

  有研究发现非适应性白日梦的患者通常为非安全型依恋,且缺乏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因此研究者建议在咨询中可以重点探索患者儿童早期的依恋经历,关注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识别和纠正患者不适应的情绪调节策略。

② 关注羞耻感

  研究发现非适应性白日梦患者通常对自己的白日梦内容及白日梦行为感到羞耻,而这种羞耻感又会进一步唤起患者的情感创伤。因此咨询师在治疗中应当首先与患者一同创建安全稳定的治疗联盟。在安全的咨询环境中让患者感受到自己羞耻的幻想和糟糕的情绪体验是允许被表达的。

③ 关注睡眠

  非适应性的白日梦可能与前一天晚上的睡眠质量有关。有研究发现低质量的睡眠会让人们在第二天出现更多的走神行为,并可能进一步使人们产生更多的非适应性白日梦。因此也可以把改善睡眠质量作为心理干预的重要目标。

④ 其他方法

  已经有一些研究者通过引导患者将白日梦中的剧情结局有意识地变成自己非常讨厌的结局的方法试图减少非适应性白日梦的产生。也有一些研究者将正念训练加入到非适应性白日梦的干预方案中。这些干预方法的效果虽然还没有得到定量研究的支持,但也是一些有价值的探索。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开始对号入座,焦虑自己是不是也是非适应性白日梦患者。就像文章开头所说,大部分人在清醒时刻都会有一半的时间在白日梦中,如果生活中没有了白日梦大概会缺少许多奇妙的乐趣。但如果你的白日梦严重干扰到了你的生活或者情绪状态,那就需要引起重视,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或者正念练习这样的自助方式缓解非适应白日梦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资料

Ferrante, E., Marino, A., Guglielmucci, F., & Schimmenti, A. (2020). The mediating role of dissociation and sham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trauma and maladaptive daydreaming.Psychology of Consciousnes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https://doi.org/10.1037/cns0000253

Marcusson-Clavertz, D., West, M., Kjell, O. N. E., & SomerI, E. (2019). A daily diary study on maladaptive daydreaming, mind wandering, and sleep disturbances: Examining within-person and between-persons relations. PLoS ONE, 14(11).

Sándor, A., Bugán, A., Nagy, A., Bogdán, L. S., & Molnár, J. (2021). Attach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motion regulation difficulties among maladaptive and normal daydreamers. Current Psychology, 1-18.

Soffer-Dudek, N., & Somer, E. (2018). Trapped in a daydream: Daily elevations in maladaptive daydreaming are associated with daily psychopathological symptoms.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9.

Soffer-Dudek, N., Somer, E., Abu-Rayya, H. M., Metin, B., & Schimmenti, A. (2021). Different cultures, similar daydream addiction? An examination of the cross-cultural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of the Maladaptive Daydreaming Scale.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9(4), 1056-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