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民族品牌的现实意义”——何建明《茅台——光荣与梦想》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这是一部全景式真实展现茅台酒诞生和发展史的纪实力作,一部深度解析“茅台”的自然密码、品质密码、价值密码、成就密码,进而折射出中国企业在时代的浪潮中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作品。

作品以全景式的描写、纪实的手法、关照普通人的故事等方式,对茅台人为了国家荣誉和民族品牌走过的70年奋斗征程进行了首次独家披露。

据介绍,这部作品以35万字的篇幅,40余张珍贵图片,独家历史资料,详实的数据,生动描摹了茅台集团的发展历程,对茅台人为了国家荣誉和民族品牌走过的奋斗征程进行了首次独家披露。作为一部纪实作品,作者何建明坚持创作原则,动笔之前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创作准备,多次前往茅台集团实地采访、调研,深入生产车间、原料生产基地等地,走访了茅台集团元老、酿酒大师、技术骨干、一线工人,掌握了大量真实素材,翻阅了诸多历史资料。

发布会上,何建明称,采访过程中最让他感动的是他听说茅台酒厂的员工为了酿酒两班倒,每一个班12小时。为了保护茅台镇的自然环境,员工在城里居住,每天从住的地方到茅台镇大概20分钟车程,所以他想观察他们怎么上班,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在踩曲车间,何建明看到那些年轻工人在40多度的高温环境里踩曲,他们的年龄段在二十多岁到四十多岁,而且以女同志居多。“她们一个个小媳妇,踩曲是非常吃力的,一天采88000多步,我被她们感动着。”

在酿酒车间,何建明看到清一色的三四十岁的汉子,一个个赤脚,光着膀子,全身都是汗水。“这两个场景让我感受到茅台(酒)确实是水做成的,但更多是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心血、汗水凝聚出来的一滴一滴的酿,这就是我看到的茅台。”

对此,何建明想了解茅台的精神实质在哪里?他在茅台档案室,看到了一排又一排的历史资料。尤其是1953年的档案材料,他一页页的仔细翻阅着。有的页面粘在一块,他就小心翼翼地打开,然后逐字逐句抄下来,为此他花费了三个上午时间,但他感觉无限幸福。因为他在这个档案里看到1953年,那位军人出身的第一任厂长张兴忠带着工人干活,干完活后每天晚上开会检查这一天的工作,对一些不好好干活的干部批评检讨,同时批评一些工人随便浪费,那种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了茅台酒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他认识的茅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弓立芳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