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奇葩说》讨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辩题:“成年人的崩溃要不要藏起来”。

宋丹丹说这个辩题根本不成立呀,崩溃了还这么藏?但最有意思的地方还不在语义上的歧义,在于它默认的前提:成年人都或多或少处于一个崩溃的状态,只是崩溃的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就像梭罗经典的那句: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有句话说,时间会冲淡一切的,过去了就好了。但实际上,时间的流逝送走了一部分悲伤,却也带来了更多的焦虑。房子的焦虑,婚恋的焦虑,工作的焦虑,这三大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简直无孔不入。

莫迪亚诺写《暗店街》:“黄昏时分,一个小女孩跟随着她的母亲从海滩上回家来。她因为还想再玩,就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了。她离去了,她已经拐过街角,而我们的生命不也像孩子的这种忧伤一样,会很快在暮色中消失的吗?”年轻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只是厚积不一定会带来薄发。

朋友和我分享他大学毕业的时候,当时的辅导员和他们一些学生谈话,大意是:未来你们走向社会,和校园不一样。人是符合正态分布的,非常拔尖优秀的和非常差的都会很少,大部分人是中间状态,只能成为社会运转的一颗螺丝钉。也许终有一天,你必须要接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无法改变什么。他说自己当时没什么特别的感受,但后来每过一年体会都在加深。

《北京女子图鉴之助理女王》剧照

也是这个朋友,他参加工作两年后,决定考研,过着比996打工人更艰苦的作息。悲伤的是他考研失败了。为了一场考试拼尽全力,最后却无法避免一个满盘皆输的结局。他说,再崩溃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一个人熬过了所有的苦,结果也需独自承受。成年人的崩溃,又岂止是大哭一场?更多时候是静静无声、默默消化的。也许是一顿火锅,在热气腾腾中消解生活带来的困倦;也许只是一顿朴实的饭菜,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逐渐释怀、吞咽下所有的悲苦。有段时间,我常常觉得好累,无法言说的疲惫。那段日子里,我吃得更多了,希望能够从碳水之中获取力量,希望能够凭借这一点点的自我厌弃,换来更大的面对生活的勇气。

《四重奏》剧照

这段时间,我又开始听朴树的《平凡之路》,歌词句句戳心。以前喜欢高潮部分: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现在却对前面的那句“故事你真的在听吗”情有独钟。像电影《她》里的那句台词:过去只是我们说给自己听的故事。也像伊丽莎白·毕肖普说的:酒精如孤独的瀑布,于夜间滑下各人的喉。

《杯酒人生》,一部格调略显灰沉的电影,却出现了一个积极的段路,女演员说,“我喜欢想象葡萄酒的生命周期,喜欢想象葡萄种植的那一年发生了什么,太阳怎么的照射,是否有雨;我喜欢葡萄酒的不断变化,就像我们今天打开了一瓶酒,会和其他任何一天打开的味道不同。其实一瓶葡萄酒是有生命的,它不断的变化,越来越有深度。”我想,人也是这样的。一个男人身上总有另一个男人的影子,或者,是另一个女人。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不像的人。以前会想要万众瞩目,现在觉得人生海海,一生中能有那么一个瞬间被人记得,就很幸运了。

“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慢生活”,散步时我想到这句话。而实际上,生活只在周末显露出它该有的圆润模样。在工作日,自然的,我是成千上万颗不敢生锈的螺丝钉中的一员,在时代大机器里不断加速运转。甚至为了跟上节奏,不得不把自己催熟。一个很搞笑的事情,周六我睡到了上午十一点,但梦到在公司加班,迷迷糊糊忙活了一晚上,明明是睡醒了,却感觉只是下班了。

下午我出门散步,在路上想到王小波的《万寿寺》。他在里面写:对于眼前这座灰蒙蒙的城市,我的看法是:我既可以生活在这里,也可以生活在别处;可以生活在眼前这座水泥城里,走在水泥的大道上,呼吸着尘雾;也可以生活在一座石头城市里,走在一条龟背似的石头大街上,呼吸着路边的紫丁香。

这多像我每天的生活。在南山,我上班的地方,道路宽敞、树叶碧绿,咖啡馆里弥漫着富足的甜蜜和芬芳。而在宝安,我居住的地方,修了挖、挖了修的马路,骑自行车要时刻盯紧路面,以防陷入坑里。窄巷、墙画、石榴树、蓝紫色夜空和闪烁小星,让人感觉梦回台北。

《不求上进的玉子》剧照

这个冬日阴冷,日子过得像夏天一样盛大而漫长。似乎每条道路旁都栽有古老榕树和叶子花,榕树枝条随意垂着,叶子花单薄又艳丽。没有风的夜晚,靠近热带的南方,在海边,微湿的空气,不会静止得要闷热流汗的季节里,出去走走。一路静默,慢行。这是一种妥帖且光滑的感受,像身上穿着一套量身定做的衣服,自由又有保护,裹住年轻的、脆弱却明亮的灵魂。我多么珍惜生活中这极其难得的轻盈部分啊!而剩下的部分又是那么的枯燥,像地面有巨大的摩擦力,让人时刻感受到一种轻微并逐步加重的锐痛,难以向前行走。我和朋友说:“反正不能回想,一回想,生活全是苦难。”她很快回复我,“生活太苦,简直没有余地。”

我一路走着,走到公园,这几天天气有些回暖,公园里的杜鹃花开得很漂亮。我想,出来走走就很好啊,忘掉所有的事情,大的小的好的坏的,只去感受身边的一切,哪怕是路边一棵病死的树。尽管,生活并没有给我们留有太多这样的时刻,更多时候,除了工作和受苦,人们别无选择。

穿过公园,就是海边。我想起小时候,大概六、七岁的时候吧,在珠海过暑假,妈妈带我去看海。我们坐公交到了拱北,我看到眼前的海水灰黄浑浊,和想象中的澄澈的天蓝色截然不同。我又失望又伤心,不想再看下去。妈妈说再等两个小时就涨潮了,会有海浪一层层袭来,波涛滚滚,你会喜欢的。但我没有继续等下去,那时,我对大海已经失去了期待。今天到海边,正逢海水涨潮,海水重重地拍打在岩石上,我感受着那股生生不息的拍力;水面泛着银光,像活泼的精灵闪耀的翅膀。这或许是一个过于粗糙和笨拙的比喻吧,可想通的那一刻我还是泪流满面:人长大以后,发现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的光鲜靓丽。生活中有太多灰黄色的、浑浊的部分,而滚滚波涛要许久才来,让人丧失耐心,也失去期待。但事实是,生活不止有一片海,更远处的海面也许无比湛蓝,而波澜壮阔的瞬间永远值得等待。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们常常都是妥协的。但很多人没有留意到,对于生活本身,我们其实异常执着——无论如何,总归要过下去。